【得1: 1-22】【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……。】从现在开始要分享《路得记》。在圣经里,只有《路得记》和《以斯帖记》是以妇女的名字命名的,这两卷书在神救恩的历史里都起了重要的转折作用。本书的作者未详,但从一章一节“当士师秉政的时候”,和四章二十二节“耶西生大卫”的两句话看来,极可能是先知撒母耳所写,因撒母耳是最后一位士师,他也曾到伯利恒亲自膏年轻的大卫做王。《士师记》是整个以色列百姓历史中最惨痛的一页,所以《士师记》最末了的一句话是说:【那时,以色列中没有王,各人任意而行。】(士21:25) 虽然士师时代的百姓普遍败坏了,但神却从外邦兴起投靠祂的路得,使在“以色列中没有王”的时候,给神的百姓预备了结束失败循环的大卫王,也让他们能盼望那位将来要救赎全人类的国度君王:弥赛亚基督。《士师记》是一卷黑暗、惨痛的历史,读时令人深感失望、叹息,而《路得记》在士师时代中好比沙漠中的青草,黑夜中的明星。本书没有讲到神直接的作为,但在短短四章中“耶和华”这名称,共出现十八次之多,这显示了神自己在引导,无论是波阿斯与路得的相遇、拿俄米的计划、至近亲属的卸责等,神都一一在掌管带领。路得是摩押女子,她是在以色列国民之外,也是被排除于神一切应许之外的人。但因路得爱慕婆婆拿俄米的国和神,说出了令人感动的誓言:【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】因此她甘心撇下一切,离开摩押,来跟随又真又活的神。路得坚决要跟随拿俄米的行动,是她日后蒙福的重要原因。在《马太福音》一章五节中,路得被列在基督耶稣的家谱里,可见路得在《圣经》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,对后世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。在路得记第一章中记载了,以利米勒和妻子以及两个儿子,因家乡遭遇饥荒就去了摩押地。他们两个儿子都娶摩押女子为妻。多年后,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都死了,拿俄米就打发两个摩押儿媳回娘家,她自己要犹大伯利恒。但路得定意跟随婆婆拿俄米回犹大地,她们二人就同行来到伯利恒,这是在收大麦的时候。本章首先说到:【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】“当士师秉政的时候”,就是士师管理以色列的时代。此时以色列人在神的审判中,故“国中遭遇饥荒”。“在犹大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”。“伯利恒”是分给犹大支派的一个城,属于迦南地,迦南地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地。“摩押地”位于亚嫩河和撒烈溪之间,居住在那里的摩押人是罗得的大女儿乱伦生出的后代(创19:37)。“寄居”表明,这家人只是想到摩押地暂住一段时间,等过了饥荒再回来。
【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;他两个儿子,一个名叫玛伦,一个名叫基连,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。他们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里。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。】“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;他两个儿子,一个名叫玛伦,一个名叫基连,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。他们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里”。“以利米勒”是一家之主,他却不是在饥荒时回转到神面前,认罪悔改,而是带领全家离开应许之地,到摩押人那里去寄居,希望能靠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。“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”。这里称以利米勒为“拿俄米的丈夫”,表示拿俄米将会成为故事里的突出人物。【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,一个名叫俄珥巴,一个名叫路得,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。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,剩下拿俄米,没有丈夫,也没有儿子。】“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,一个名叫俄珥巴,一个名叫路得,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”。以利米勒死后,他的两个儿子娶了摩押人为妻。律法禁止以色列人与迦南人通婚(申七3),也禁止摩押男人进入耶和华的会(申23:3),但并没有禁止与摩押人通婚。在以色列历史上有不少与外族通婚的例子,比如约瑟的妻子是埃及祭司的女儿,摩西的妻子是米甸人,但是这些外邦女子嫁给丈夫之后大部分都放弃了原来的信仰。当初以利米勒带领全家去摩押地,只不过是想暂时“寄居”,为要躲过“饥荒”,结果却成了“住在那里”,而且一住就“约有十年”,最后全家的男丁都死在摩押地,整个家族都失去了盼望。拿俄米如果丈夫不死,还有倚靠,儿子不死,还有盼望。现在神拿走了她在地上所有的倚靠和盼望,才能让她“归回”,不再有任何顾虑、牵挂,而是醒悟过来,回转倚靠神、仰望神。【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,要从摩押地归回,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。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,离开所住的地方,要回犹大地去。】“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,要从摩押地归回,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”。此时可能是神兴起士师以笏,制服了摩押人,【国中太平八十年】(士3:30)的时候。“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,离开所住的地方,要回犹大地去”。因为拿俄米听到“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”。
【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:‘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。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!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!’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,她们就放声而哭,说:‘不然,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。‘】“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:‘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。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!’”拿俄米既然失去了丈夫和儿子,她不再有后嗣,便一再催促她的媳妇返回摩押本地去。“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!”这表达拿俄米期望“耶和华”向这两个摩押寡妇,彰显祂的信实和守约的爱。拿俄米是个有信心的女子,她决定回到犹大地,因为神眷顾祂的百姓,同时相信神也会“恩待”她的媳妇。“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!”这“平安”不单是普通平安之意,还具有“安全的荫庇所”。当时的寡妇是没有保障的,她们唯一得到尊敬和保障的地方,就是丈夫的家中,只有在那里她们才不会被轻视或侵害。“于是,拿俄米与她们亲嘴。她们就放声而哭,说:‘不然,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’”。从二人都“放声而哭”,并且愿意随拿俄米一同回去,可以看到她们都非常的爱婆婆。
【拿俄米说:‘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为何要跟我去呢?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?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我年纪老迈,不能再有丈夫;即或说,我还有指望,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,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?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?我女儿们哪,不要这样。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,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。’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,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,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。拿俄米说:‘看哪,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,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!‘】“拿俄米说:‘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为何要跟我去呢?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?…‘”。拿俄米把现实的难处摆在两个儿媳面前,希望她们“回娘家”再嫁。拿俄米已年纪老迈,她也没有其他的儿子,所以两个媳妇如果跟着拿俄米,就不可能再有后代,将来无依无靠、生活会非常艰难。于是“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,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,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”。俄珥巴虽然与婆婆拿俄米有很深的感情,最后她就与婆婆亲嘴而别。俄珥巴选择留在摩押,而路得却坚定跟随婆婆拿俄米。而“拿俄米说:‘看哪,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,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!’”“她所拜的神”,是指摩押人的偶像“基抹”(民21:29)。俄珥巴和路得二人都有心跟随婆婆回犹大,但最后路得定意跟随拿俄米,后来的结局却不一样。【路得说:‘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那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!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。’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,就不再劝她了。】“路得说:‘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”。这是路得的信心宣告!“你的神就是我的神”,表明路得不只是跟随拿俄米,更是投靠拿俄米的神,以她的神为王。“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那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!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‘”。路得为了不让拿俄米误会她所说的神是别的神,特地强调了“耶和华”。“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,就不再劝她了”。当以色列人大都离弃神、拜偶像的时候,神却从外邦兴起了一位摩押女子路得。正因为她紧紧抓住了神,毫无保留地投靠了神,就永远改变了人类的历史。这个摩押女子因此成了大卫王的祖先、也就是弥赛亚基督肉身的祖先。
【于是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她们到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妇女们说:‘这是拿俄米吗?’拿俄米对她们说:‘不要叫我拿俄米(就是甜的意思),要叫我玛拉(就是苦的意思),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满满地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。耶和华降祸与我;全能者使我受苦。既是这样,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?‘】“于是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她们到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妇女们说:’这是拿俄米吗?‘”从摩押到伯利恒大约需要4天,旅程十分艰苦。当初拿俄米一家往摩押地去,很可能被许多没有条件离开的人所羡慕。现在她却一无所有地回来了,所以“合城的人就都惊讶”。“拿俄米对她们说:‘不要叫我拿俄米(就是甜的意思),要叫我玛拉(就是苦的意思),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”。拿俄米的意思是“甜美”,却是中年丧夫,老年丧子,所以他说:“不要叫我拿俄米(就是甜的意思),要叫我玛拉(就是苦的意思)”。拿俄米是在摩押地受的苦,她却两次强调“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…耶和华降祸与我,全能者使我受苦”,表明她相信神也在外邦的摩押地掌权。“我满满地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。耶和华降祸与我;全能者使我受苦。既是这样,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?‘”我满满地出去”,是指拿俄米出去的时候有丈夫有儿子,而且还有不少财产,现在却是“空空地回来”。【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,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,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。】“割大麦的时候”,大约是在阳历四月底、五月初的逾越节。“摩押女子路得”,是在逾越节投奔应许之地的伯利恒。路得是与神无分无关的“摩押女子”,现在她背井离乡地来投靠神,而神真是要借着路得向我们这些外邦人显明,凡是凭信心来投靠神的外邦人,神必悦纳!而路得决定投靠独一真神,这是多么大的信心!但愿我们今天也都要有她这样的信心!阿们!
<拿俄米和路得回伯利恒>
读经【得2: 1-22】【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……。】在路得记第一章中记载了,拿俄米與路得回伯利恒。而本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是:【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】由这里可知,《路得记》是记载发生在士师记时代的事。因迦南地没有适合灌溉的河流,农业的收成是倚靠神按时降下秋雨和春雨,因此丰收还是饥荒,就取决于百姓与神的关系是否正常。摩西早已宣告,百姓若谨守遵行神的一切诫命,【耶和华必为你开天上的府库,按时降雨在你的地上。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】(申28:12)。但百姓【若不听从耶和华-你神的话,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,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,这以下的咒诅都必追随你,临到你身上:你在城里必受咒诅,在田间也必受咒诅。你的筐子和你的抟面盆都必受咒诅。你身所生的,地所产的,以及牛犊、羊羔,都必受咒诅。】(申28:15-18 )“伯利恒”是耶路撒冷附近一个盛产粮食的地方,连粮食之家都“遭遇饥荒”,说明绝不是偶然的自然灾害,而是神的惩罚,因为百姓不肯以神为王,“各人任意而行”。同样当我们“任意而行”的时候,神也会叫我们“遭遇饥荒”,兴起环境来提醒我们。这里“有一个人”,就是以利米勒。当时以利米勒一家因居住的犹大伯利恒“遭遇饥荒”,他就“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”。“寄居”表明这家人只是想到摩押地暂住一段时间,等过了饥荒再回来。但因“遭遇饥荒”便离开神所赐的产业而迁居摩押,这是不信的行为。
【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;他两个儿子,一个名叫玛伦,一个名叫基连,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。他们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里。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。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,一个名叫俄珥巴,一个名叫路得,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。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,剩下拿俄米,没有丈夫,也没有儿子。】“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;他两个儿子,一个名叫玛伦,一个名叫基连,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。他们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里”。当以色列国遭到饥荒时,神的百姓首先当做的就是认罪悔改,因为【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祂的人和仰望祂慈爱的人,要救他们的命脱离死亡,并使他们在饥荒中存活。】(诗33:18-19)而以利米勒不但没有回转到神面前,认罪悔改,而是带领全家离开应许之地,到摩押人那里去寄居,希望能靠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饥荒。以利米勒能离开应许之地,“住在”在摩押地,而且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,表明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,但他对神却失去了信心,不肯接受神所量给他们的管教。他们想靠自己的努力来逃避饥荒,结果利米勒和两个儿子都相继死去。以为是精明的选择,结果却是悲惨的,只剩下叁个无依无靠的寡妇。今天当我们遇到难处时,如果倚靠自己的方法来逃避,“暂时”离开神,结果也会从“寄居”世界变成“定居”世界、死在世界,因为【体贴肉体的,就是死;体贴圣灵的,乃是生命、平安。】(罗8:6)
【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,要从摩押地归回,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。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,离开所住的地方,要回犹大地去。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:‘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!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。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!’于是,拿俄米与她们亲嘴。她们就放声而哭,说:‘不然,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。’】“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,要从摩押地归回,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”。拿俄米如果丈夫不死,还有倚靠,儿子不死,还有盼望。现在神拿走了她在地上所有的倚靠和盼望后,神就让拿俄米听到“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”。拿俄米就决定回到犹大地去。于是“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:‘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!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。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!’于是,拿俄米与她们亲嘴。她们就放声而哭,说:“不然,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‘”。拿俄米决定要回去,她就劝两个媳妇不要跟她走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拿俄米是一个很好的婆婆,因为能够让两个媳妇都舍不得离开她,真的很难找,何况是异族媳妇。而这两个儿媳对婆婆的孝顺也可嘉,她们在丈夫离世之后没有再婚,即使她们再婚也没错的,而她们却与婆婆一起生活,及至拿俄米起意返回故乡,她们也表示跟从。【拿俄米说:‘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为何要跟我去呢?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?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我年纪老迈,不能再有丈夫;即或说,我还有指望,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,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?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?我女儿们哪,不要这样。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,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。’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,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,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。拿俄米说:‘看哪,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,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!‘】拿俄米在此以理来说服她们,表示她已经老了不能再有儿子,即或有儿子,也不能待其长大给她们作丈夫。当拿俄米说了这话,两个媳妇再度难过哭泣,然后其中一个媳妇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,这位儿媳已很不错了,但路得却怎么都不肯离去,
【路得说:‘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那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!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。’】路得在此发出了令人感动的宣告,她的宣告使许多人受感动,她的言辞正表达出她对神的应许之地的向往,她之后的行动也印证出此时的告白。因此这段话不仅是路得向拿俄米的全然忠诚,也是路得对拿俄米的神,就是耶和华神全然忠诚。而路得这段忠诚告白的信心顶峰是:“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!”路得并不知道她这句话会带给她何等大的福气!因着这个选择,路得的结局完全不同了。从这里也可以让我们看到,拿俄米雖然遠離了神的應許之地,而她在她的家中仍然敬拜以色列的獨一真神。路得這個外邦女子有如此大的信心,除了拿俄米的見證,她必是親自從神領受了。而路得和俄珥巴都有同样的外邦背景、同样的人生经历,与婆婆拿俄米都有很深的感情。但俄珥巴只是被拿俄米吸引,却不能被拿俄米的神所吸引。而路得不只是被拿俄米所吸引,更是被拿俄米的神所吸引,这是最为宝贵的!“路得定意要跟随”婆拿俄米回伯利恒,这“定意”就是经过周密的思考,拿定一个主意,绝不后悔。所以路得的跟隨已經超越了親情,她是基於對以色列的神的信心。因著信她可以放棄她所有的一切,她的家人,她的民族,她的文化,她的生活方式,路得定意要跟随拿俄米。而俄尔巴则回到“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”。因路得透过拿俄米认识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,祂是创造万有的神,祂是管理万有的神,祂是真的神,活的神,因此路得就决定选择拿俄米的神,将自己所信奉的偶像假神抛弃。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面临类似的选择,而这些选择的正确与否,会决定我们永生或灭亡!如果你不选择神的救恩,悔改归向耶稣,还继续走在罪恶路上,你将来就要面对神的审判!而外邦女子路得,当她透过拿俄米认识了这位以色列的神时,就决定投靠神,这是多么大的信心!路得定意要跟随婆婆回伯利恒,她的人生从此就不再一样了!因为神从不会亏待投靠祂的人,所以神为路得预备了意想不到的恩典!今天我们同样是外邦人,同蒙神所召,成为神的儿女。那么我们是否拥有路得的心志,坚定不移地跟随主耶稣呢?可是今天在信主的人中,爱主的人少,甘愿放下所有跟随主的人更少。许多信徒跟随世界的潮流,却不跟随主,要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!当一天基督出现在云端来接跟随祂的人时,你再说:“主啊,我要跟随你”,那时就太晚了!因此我们今天都要有像路得那样定意跟随的心志,坚定不移地跟随主耶稣,无论遭遇任何风雨,都能紧紧跟随基督,直到进入光明的国度!
【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,就不再劝她了。于是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她们到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妇女们说:‘这是拿俄米吗?’拿俄米对她们说:‘不要叫我拿俄米(就是甜的意思),要叫我玛拉(就是苦的意思),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满满地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。耶和华降祸与我;全能者使我受苦。既是这样,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?‘】“于是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她们到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妇女们说:’这是拿俄米吗?‘”除了歲月在拿俄米身上留下滄桑的痕跡,拿俄米的生命也成熟了。她意識到離開神的應許之地是個錯誤的決定,她就請求別人不要再叫她“拿俄米”,就是甜的意思,而要叫她”瑪拉”,就是苦的意思。并且说:“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满满地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。耶和华降祸与我;全能者使我受苦。既是这样,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?‘”拿俄米的话显出她是一个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败一点不遮掩的人。我们常会为了面子,虽然做错了,犯罪受神管教了,但仍是硬着颈项。拿俄米知道她和丈夫都走错路,离开了应许地,走去不是神所赐福的摩押,以至今日落在这般苦境。既是如此,便叫我“玛拉”吧,这是她承认自己得罪了神,今日我该接受这个管教。因此拿俄米两次清楚说“全能者使我受苦”。 拿俄米知道她今天的遭遇是因当初夫妻俩没有好好寻求神,但她相信自己的神既能“降灾祸”,又能“施平安”(赛45:7)。【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,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,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。】路得不顾环境的艰辛,毅然与婆婆拿俄米同行,回到犹大伯利恒。拿俄米知道她回去一定会招来同族人的盘问会有些羞辱,但她还是要回到神的应许之地。那“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”。然而拿俄米和路得都没有意识到这是神的恩典与祝福!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面对饥荒选择离开犹大伯利恒迁居摩押,结果把全家人带进痛苦的深渊。而拿俄米在走投无路时却能做出智慧的抉择“归回”,重新回到神的面前来,这是唯一的出路。因此我们也要离开自己所选的道路,转向神为我们所预备的,回归到神的应许里,便是我们蒙福的第一步。拿俄米是个有智慧的女人,她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。愿我们今天都要有拿俄米的智慧,听见福音就回转,更愿我们有路得的信心,一心信靠神!阿们!